看懂捐款人心聲:我們想的,跟他們一樣嗎?
2024系列研究|非營利組織與捐款人的新時代對話
捐款人最關心組織的服務成果,也期待組織主動分享未來規劃、使用網路社群和他們互動,並在資安事件發生時積極負責。多數公益組織已能夠回應捐款人期待,但在資訊呈現、溝通媒介與資安應對上仍有優化空間。
對公益組織而言,了解捐款人在乎什麼,並提供他們關心的資訊,是建立穩固信任關係的重要關鍵。根據自律聯盟 2024 年的捐款人大調查,多數組織的溝通方式已接近捐款人的期待,但仍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。接下來,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捐款人喜歡什麼、組織做得如何,以及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再加強。
資訊接收:社群媒體是主要管道
捐款人主要透過社群媒體(如Facebook、LINE)接收到公益組織的資訊,這與組織的資訊管道相符。此外,公益組織普遍透過多元管道傳遞資訊,有助於觸及不同群體,擴大影響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雖然只有 4.6% 的組織採取街頭募款方式,但有 7.1% 的捐款人表示透過此方式認識組織。根據自然環境資訊基金會的經驗,街頭募款不只是籌募資金的方式,更是接觸新捐款人、推廣組織理念的重要機會。街頭募款的優勢在於能直接觸及不同背景的民眾,尤其當組織倡議的議題較為冷門時,這種互動方式能有效吸引關注,提升公眾對議題的認識與參與度,特別是那些對議題不熟悉的民眾。
捐款前,捐款人關心「服務內容」與「募款用途」
捐款前,有 59% 捐款人會搜尋捐款組織的資訊。這些捐款人最關心的是 「組織服務成果」與「募款專案用途」,其次是「財務或經費分配」。目前,多數組織在這些資訊的提供上已能滿足捐款人的需求,這樣的契合有助於建立更深的信任感,讓捐款人更放心地支持公益行動。
捐款後,捐款人想知道「服務成果」和「未來規劃」
捐款後,有 41% 捐款人會搜尋捐款組織的資訊。這些捐款人最關心的是組織的「整體服務成果」,其次是「專案成果」及「組織未來發展規劃」。然而,組織提供上述資訊的比例都低於捐款人的需求比例,尤其是「組織未來規劃」資訊的提供比例最低,僅約 1/5 組織會向捐款人提供。
公開透明的專案成果與發展計畫,能提升捐款人的信任與支持意願。了解捐款人關心、感興趣的內容,並提供相對應的資訊,是組織需加強補足的部分。
捐款人期待資訊內容完整又好懂
資訊應具備哪些特質?超過八成的捐款人認為資訊應該「容易閱讀理解」且「完整詳盡」,兩者的重要性相當。多數公益組織也認同這兩項特質,但對於「容易閱讀理解」的重視度稍高於「完整詳細」,與捐款人的觀點略有不同。
對於捐款人來說,看得懂與內容齊全同樣重要。因此,組織提供資訊時,需兼顧資訊的清楚易懂與內容深度,讓捐款人能真正理解組織在做什麼。
網路社群成主流,組織經營捐款人策略需調整
調查顯示,捐款後,捐款人最偏好組織透過「網路社群」提供消息,其次是 Email。不過,目前公益組織主要以 Email 與實體信件作為主要溝通方式,這與捐款人的習慣有些許落差。
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,網路社群已成為許多人日常互動的重要管道。這提醒組織,經營捐款人關係的方式需與時俱進,讓資訊更貼近捐款人。
資安事件誰負責?捐款人期待組織積極主動
近年來,個資詐騙成為捐款人關注的焦點,若組織未妥善應對,可能會重創捐款人的信任。對於捐款人而言,最期待組織能「主動發布公告提醒詐騙風險」,而這也是目前組織最主要的應對措施,吻合捐款人的期待。
不過,在其他的應對措施上,組織仍有加強空間。有七成以上的捐款人期待組織能「主動協助受害捐款人」以及「主動通知所有捐款人」,也有近七成期待有回應的 SOP。在這些措施上,組織的施行比率皆低於捐款人的期待。
此外,當個資外洩事件發生時, 捐款人認為「公益組織」與「政府」都應肩負起主要的責任(包括大部分責任與完全責任),兩者皆為事件的主要責任方。 而從公益組織的角度來看,近六成認為「公益組織」本身應負擔主要責任,不過認為資訊廠商應負主要責任的比例更高,達 76.8%。
然而,對捐款人來說,不論問題是否源自外部廠商,個人資料最終仍由公益組織保存與管理,因此組織仍須承擔主要責任。這提醒組織在與合作廠商合作時,需更加重視資安風險,並建立清楚的資安應對機制,打造讓捐款人安心的個資防護網。
結論與建議
本次調查發現,雖然多數組織已能回應捐款人基本需求,但在幾個面向仍有加強的空間:
- 加強捐款後回饋:提供更清楚的服務成果說明,並與捐款人分享組織的未來規劃,讓捐款人清楚看到捐款效益,與組織的連結更緊密。
- 善用網路社群經營關係:網路社群已成為日常重要的社交管道,組織與捐款人的互動也需與時俱進,讓溝通更有力、關係更緊密。
- 強化資安應對措施:除了提醒詐騙風險,也需建立主動關懷與協助機制,嚴格把關資訊廠商,讓捐款 更安心。
捐款不只是一次性的行動,透過持續的互動與對話,建立穩固的信任,才能讓捐款人的支持更長遠。
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自 2020 年起,每兩年進行一次全面性的捐款行為研究調查,致力於為台灣公益生態圈累積長期且系統性的數據資產。2024 年的調查延續過往研究基礎,在慈濟基金會的支持下,進行了更大規模且更具代表性的調查。本次研究訪問了 3,697 位民眾與 237 家公益組織,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調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