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元經營與策略應用:非營利組織募款與對外溝通現況
2024系列研究|非營利組織與捐款人的新時代對話
非營利組織廣泛使用各式募款、資訊管道,呈現多元應用的樣貌。目前,多數組織具備基礎能力,能對募款資料做描述性分析與成果檢視,但較少能進一步轉化為策略規劃與系統性應用。成熟的策略能力可以幫助組織提升的募款成效,而這未必仰賴豐厚的財力人力,也可以透過持續學習、經驗累積與制度設計來逐步建立。
填答組織的基本輪廓
本次 2024 年問卷調查共回收 237 份有效樣本,其中 97.0% 的組織為自律聯盟盟友。
組織所在區域
填答組織以北北基桃竹地區為主,占比超過六成;中部(苗中彰投)及南部(雲嘉南高屏)各占一成左右,而東部(宜花東)地區的組織比例最低。
組織規模
填答組織的規模以中小型組織為主。以人力方面來看,填答組織的全職員工人數多落在 11-100 人之間,兼職人力多在 1–5 人之間。在年收入方面,超過五成組織低於 3000 萬,近三成超過 3000 萬但未滿 1 億,超過 1 億的組織不到兩成。
捐款收入比例
組織去年度(2023)的總收入中,來自捐款的比例呈現明顯的兩極端分布。其中近三成組織的捐款占比僅1– 25%,另外三成的組織的捐款則占比高達 76–100%。
捐款管道現況:線上捐款管道普遍,但收入占比有限
多數非營利組織同時提供線上與線下的捐款管道,樣貌十分多元。在線上部分,九成以上組織接受信用卡或銀行轉帳,七成有開通手機支付工具的捐款,顯示組織對於新興捐款工具的接受度及使用度高。在線下部分,則以轉帳/匯款或現金捐款為主,比例超過九成。另外,使用超商機台作為捐款通道的組織也有約四成五。
在訪談中,也有組織分享自身的實務經驗,指出超商機台確實有不錯的效益:
“因為我們是小額捐款,因應這個數位化的時代,跟資訊爆炸的時代的時候,我們是抓「瞬間感動」,他要立即行動的人。…我們在很 早以前,就是認為三大超商的這個捐款機台是很重要的,因為他立即行動的時候,他要趕快下去做動作。…我們這幾年,其實這幾個效果是很好的,ibon或是famiport,還有包括萊爾富。”
然而,儘管大多數組織都提供線上捐款管道,卻有六成五組織的線上捐款收入比例低於50%。這也呼應捐款人的數據調查,目前捐款人仍以線下捐款為主,線上捐款並非主流。
資訊管道多元,內容著重在易讀易懂
非營利組織對外揭露資訊的方式十分多元,超過九成的組織透過官方網站、社群媒體(如 Facebook、LINE)向大眾傳遞資訊,另外,口耳相傳、實體活動、線上捐款平台(如 Line Pay)也是組織向捐款人傳遞資訊的重要方法。整體來看,組織採多管齊下的策略,透過各式管道傳遞公益資訊給社會大眾。
此外,在選擇使用哪些資訊管道時,組織主要以自身熟悉度為主,但也會考量目標對象與使用便利性。此外,目標對象是誰、是否能即時互動,也是過半數組織會考量的重要因素。整體來看,多數組織雖然仍有慣性,但也確實從使用者角度出發,思考如何讓資訊更貼近特定對象與社會大眾。
在資訊內容方面,幾乎所有組織都重視內容是否易讀易懂,也會去了解大眾想看的是什麼。對於資料是否需要完整詳細,雖多數組織認同這是重要考量,但也有少部分組織認為此項目的重要性較低。至於是否應針對不同受眾提供差異化的資訊內容,則是各個考量中重視程度最低的項目,有約一成的組織認為這並非重要的考量。
募款行銷目標:不只是募款,更是關係的經營
本次調查中,近九成的組織有對外公開募款。在募款行銷目標的排序中,超過五成的組織將「經營長期資金來源」作為募款的首要目標。相較之下,僅約一成五的組織以「獲取短期資金」為主要目標,且整體的排序順位較低,反映出目前僅少數組織面臨短期資金壓力,多數組織的募款策略著重在長期資源的建立。
在線上募款時,幾乎所有組織都會說明募款用途與名列公益勸募字號,且超過八成的組織會說明過去服務成果,顯示組織普遍重視基本募款資訊的揭露。然而,僅五成組織會說明經費的分配規劃,顯示在財務透明方面仍有提升空間。
在捐款後,組織主要透過Email(74.3%)與實體信件(61.0%),經營與捐款人的關係。相較之下,透過實體聚會與捐款人互動的組織比例最低,僅不到三成。不過,對捐款人來說,實體聚會是重要的「見證」方式,透過親身的參與及交流,能加深捐款人對組織的信任與認同,比如訪談中捐款人分享到:「就是去一次(活動)之後就覺得,其實他們是真的都有在幫助。然後我帶去的那個朋友,後來好像也都有去吧。我覺得有看得到東西是滿重要的。」
因此,如何根據捐款人的偏好調整互動策略,強化互動與連結,是組織可持續思考與優化的方向。
捐後資訊多集中於服務成果,較少揭露未來方向或組織影響力
捐款完成後,組織普遍會依照法律規定,開立捐款收據給捐款人。在法律之外,組織也會主動提供捐款人相關資訊,但不同類型的資訊提供比例差異明顯。
目前,提供比例最高的是「年度工作報告」,其次為「專案成果」,而「財務報告」與「組織近況」的比例略低,不過提供比例皆超過五成。相對的,只有兩成組織會對外提供「組織未來規劃」,而「影響力報告」與「永續報告書或 ESG 報告書」這類整合性或長期性內容的提供比例最低,僅不到一成。實際上,統整影響力、永續或 ESG 相關內容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與心力,許多組織內部也沒有這類報告。
整體而言,組織在捐款後提供的資訊以當年度的工作成果與專案進度為主,回應捐款人對執行層面的關注。相較之下,較少組織分享未來的規劃,或揭露影響力與永續發展等較具整體性與前瞻性的內容。然而,根據調查,有六成捐款人希望 了解組織的未來發展,顯示公益組織除了回應短期成效,長期規劃的資訊也不容忽視。
對外溝通挑戰多,價值表達與人力資源是瓶頸
組織在對外溝通上面臨各式挑戰,從資料整理到內容呈現都存在困難。其中,最普遍的問題是「難以突顯組織特色與價值」,超過半數組織有此困擾,如何在競爭激烈的資訊環境中,清楚表達自身定位與獨特性,是許多組織尚未解決的課題。
除了內容的挑戰外,「缺乏專職或具專業背景的人力」也是常見的限制,接近一半的組織指出人力資源不足,溝通不容易長期經營。此外,理解受眾需求、選擇溝通策略也有四成組織感到困難。
整體來看,從自身價值、內容選擇,到受眾喜好與資訊處理的能力,溝通工作涉及的挑戰層面相當廣泛。
對外溝通的困難,不因組織年齡與資源而減少
有趣的是,我們進一步透過相關分析,發現無論組織的年齡與資源(財力或是人力)為何,他們在對外溝通時遇到的困難並沒有差別。也就是說,即使是資源相對豐富的組織,遇到的困難也不比資源較少的組織少;年紀資深的組織,也不比年紀輕的組織來得輕鬆。這顯示組織的對外溝通能力,並不會因為年資或規模成長而自然獲得,反而仰賴有意識地投入與學習,不斷累積經驗,才能培養出多元能力與捐款人溝通。
多數組織對募款資料與策略處於基礎應用階段
在募款資料的應用方面,目前組織多數處在描述型分析階段(44.8%),也就是透過資料了解捐款人的基本組成與樣貌。有兩成組織會進一步分析現象的成因,而僅有一成組織能夠將分析結果應用在募款的決策。
在募款的策略應用上,多數組織處於基礎應用階段(51.4%),也就是能夠整理基本的募款報告作為成果檢視與內部參考。此外,有兩成左右的組織已能初步將分析結果納入募款 的策略規劃,不過能建立系統化的應用的組織仍為少數(3.8%)。
這些結果顯示,目前多數組織已開始建立初步的資料識讀與策略應用的參考,但進一步的整合與深化仍在發展中。
此外,在觀察組織的資料應用與策略發展情形時,我們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:組織的財力與人力資源,確實反映出資料分析與募款策略的能力註解1。資源較多的組織,有較高比例具有進階資料分析、策略使用的能力;而資源較少的組織,則較多處於初步應用的階段。當組織具備較多財力或人力時,確實有較好的條件投入募款資料與策略規劃的工作。
募款不只靠資源,更需要有策略
上述這些能力最終反映的是募款的成果,也就是資料與募款策略越成熟的組織,最終也有較好的募款成效。然而,這是否代表,資源較少的組織終究只能望其項背?
我們進一步從迴歸分析發現,雖然,財力、人力越多的組織,確實更容易獲得好的募款成果,不過在資源相近的情況下,策略的成熟度才是關鍵。而且,單純擁有資料分析能力是不夠的,真正可以讓組織有好的募款成果的,是這些分析是否能被轉化為好的募款策略。也就是說,即使組織資源有限,若能夠具備資料洞察與轉化的能力,制定出與時俱進的募款策略,也能獲得好的募款成效。
這樣的結果對資源有限的組織而言,是一項鼓勵:好的策略未必仰賴豐厚的財力人力,也可以透過持續學習、經驗累積與制度設計來逐步建立。即使資源有限,透過持續學習與制度設計,仍可逐步培養策略與分析能力。
募款成效的評估以金額與人數為主
組織在評估募款成效時,最常採用的指標是「募款總金額」,其次為「定期捐款比率」、「總捐款人數」與「續捐率」。這些指標可作為了解資金規模與支持者基礎的參考。
此外,也有部分組織會觀察「新舊捐款人比例」、「平均個人捐款金額」,掌握捐款來源的組成與變化情形。「募款效率」(募款成本除以捐款收入)則是相對少數組織採用的評估方式,目前約有四成組織採用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調查中可以看見,採用較多評估指標的組織,在募款策略的階段上也更加成熟。整體來看,隨著募款策略的深化,組織也會發展出更多元的評估方式。
範例標題
總結來說,我們觀察到,組織透過多元的策略與管道接觸大眾,經營與捐款人的關係。對組織來說,長期的資金與關係經營是募款的主要目標,不過要如何和捐款人建立緊密關係、達成有效溝通,是組織仍在持續努力的課題。而制定有效的募款策略,能幫助組織達成更好的募款成效。即使是資源少的組織,仍可以透過知識上的學習、經驗的累積,來培養資料分析與策略運用的能力。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如何持續學習、持續成長,是每一個組織都面臨的重要課題。
註解1:我們原先預期,財力、人力資源與組織年齡(組織的成立時間長短)這三個因素,都可能與募款策略能力有關(包含溝通互動、資料分析、策略擬定等能力)。不過,分析結果發現,組織的年齡與募款策略能力之間並無顯著關聯,真正有關聯的是財力與人力資源,也就是有較好財力或人力資源的組織,會展現較好的募款能力。
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自 2020 年起,每兩年進行一次全面性的捐款行為研究調查,致力於為台灣公益生態圈累積長期且系統性的數據資產。2024 年的調查延續過往研究基礎,在慈濟基金會的支持下,進行了更大規模且更具代表性的調查。本次研究訪問了 3,697 位民眾與 237 家公益組織,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調查。